利来w66-w66利来
文化研究所
利来w66-w66利来 > 研究所 > 文化研究所 > 科研动态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利来w66



  “首都文化与科技商务旅游一体化融合发展战略研究”

                           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3年12月,“首都文化与科技商务旅游一体化融合发展战略研究”系列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论坛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委宣传部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一百多人与会。会议在北京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李建盛所长、沈望舒研究员主持下进行,专家学者围绕“首都文化与科技商务旅游一体化融合发展”这一主题,分别从文化与城市转型发展、文化创意与首都城市转型发展、文化科技与首都城市转型发展三个分论题对一体化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战略构想、实施路径、提升策略等问题做了深入研论。与会学者认为,文化与科技商务旅游一体化融合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只有加快文化科技双轮驱动,与商务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才能充分发挥首都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推进城市的转型发展。熊澄宇、金元浦、沈望舒、邱运华、陈少峰、张颐武、孔建华、范周、赵萌、李季、张京成、皇甫晓涛等学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述。

                    
文化与城市转型发展
  
    北京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建盛研究员首先阐明会议主题的内涵和价值,北京要实现转型发展,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至少包括三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文化建设应在国内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示范带动作用;二是作为国家首都,要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力、具有显著竞争力;三是作为世界格局中的文化中心城市,应在世界文化城市中凸显自身。北京目前在文化建设和科技创新方面具备一定影响力,但在整个世界城市体系中仍然缺乏核心竞争力。作为科技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首都城市,北京应当思考文化怎样与科技、商务、旅游充分结合,从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从而推动首都的转型发展。
   首都转型发展中的城市文化定位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这也是一体化融合发展的着眼点之一。中国传媒大学范周教授认为北京应有明确的文化功能定位(如w66利来的版权交易中心)、文化风格定位,要引领文化发展的风潮。北京的城市文化图谱应当实现传统和当代的对接、包容和创新的共振、本土和外来的互动,城市化需要把市民生活与城市建设、文化元素、信息科技、生态保护等统一起来。清华大学赵萌教授以《首都城市文化发展转型》为题讨论了城市文化差异化发展的问题。高铁时代的城市空间距离被大大压缩,这为旅游业带来契机,而旅游本质上是在追求差异化的文化生活,文化与科技商务旅游融合就是要追求城市的差异化发展。北京不应当一味照搬美国文化产业模式或者试图以各种量化指标来追赶纽约等文化中心,而应当积极挖掘皇城文化、胡同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最终形成北京文化的核心元素、核心要素。针对赵萌教授谈到的历史文化平台体系,北京交通大学皇甫晓涛教授认为北京当前的发展战略可归纳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具有双轮驱动系统的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是指市场经济应该是社会主义加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应该是儒家文化加创新体系。北京的城市定位可概括为世界知识领袖城市,而“世界知识”最主要的核心就是科技、金融、艺术。文化科技融合至少包括规划管理科学、新媒体信息科学、文化信息科学、养生科学以及统计、评估、定量等方面的科学;文化商务融合则要做好文化金融平台的搭建。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以《城市文化与北京想象》为题分析了转型期北京的“文化想象”,他认为2013年底媒体热议的京城 “老外撞大妈”事件实为北京文化焦虑之表征,北京城市文化的多样性、混杂性已经超出我们的预想,激增的城市中产群体也带来了挑战。要缓解转型期的社会焦虑,一方面要依靠公共服务,另一方面需要综合各种现代科技手段,以新的文化创意来提供w66利来的解决方案,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大众文化产品,建立起对中产阶级文化的跨群体有效传播。
   北京城市转型发展经历了一个前后相继的历史过程,突出文化对城市生活各领域的意义是这一过程的新发展。首都师范大学邱运华教授从北京文化现代性之发生的视角来观照首都转型发展,概括梳理了晚期以降,北京文化所经历的“三彻底”(戊戌变法后彻底的失败、彻底的绝望、彻底的否定)和“三新”(新社会运动、新思想运动、新文化运动),他认为研究界对五四运动以来北京文化的新发展估量不足,似乎北京文化还是作为晚清余墨存在,总是以故宫、紫禁城等为文化符号,我们应当提振新型的共和国民主国家的首都文化。北京师范大学的万安伦教授梳理了历史上的四次北京城市转型,前三次分别发生在周朝、秦朝和辽金元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可以称之为第四次大转型。他认为相对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北京的市民文化素养与世界城市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这是第四次城市转型发展中迫切需要提升的。
   对于如何以文化推动首都城市转型,尤其是文化与科技商务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北京大学陈少峰教授以《文化企业推动首都转型发展的模式与对策》为题,分析了首都产业结构调整急需的三类文化企业:技术领先企业、品牌化企业、国际品牌企业;文化产业可以从总部基地、文化产业基地、国际化基地、大平台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文化产业金融7个角度进行提升,从扶持方式、精细化管理运营、产业园区绩效三个方面实施改造。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发展中心刘敬副主任依托周密详实的调研数据,介绍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文化创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特别分析了评估体系在融资方面的作用。目前北京的文化建设已经开始进入大数据时代,这正是文化与科技商务旅游融合发展的切实路径之一。北京市发改委研究室的隆学文主任探讨了建设世界城市背景下的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世界城市转型发展大多体现了几个基本规律: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中心城区的“腾笼换鸟”;城市功能建设对产业转型升级提出巨大需求;创新城市战略成为世界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他认为涵盖了教科文卫体的首都“大文化产业”亟需转型升级,真正支撑起首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转型升级就需要改革创新、融合发展,包括公共服务和金融、科技、管理方面的创新,注重国际化引领、市场化改革、连锁化运营和专业化服务,大力发展虚拟经济,最终实现产业融合,从“大文化产业”变为“文化大产业”。北京师范大学刘勇教授以西班牙的巴塞罗那、阿维拉以及葡萄牙的塞图巴尔市为例,作了题为《文化自觉与城市品格》的文化旅游比较分析,这些城市体现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表明,城市不仅仅是一种对外竞争力,也是市民内心的文化信念,这些城市的著名旅游项目、旅游景观实际上是在引导游客消费当地独特的文化。
   
              文化创意与首都城市转型发展

  
   文化创意是当代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专家学者围绕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一体化融合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以《转型发展与创意产业》为题,首先阐释了“文化”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包含的是核心价值观,文明、道德、素养等;第二层面是逐步成为支柱产业的可量化的物质文化;第三层面是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制度文化。北京在文化、科技、金融的融合发展上做得比较好,但需要在几个方面改进提升:进一步突出改革创新的整体精神,即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的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这一点对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尤其重要,因为目前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还是过多。“创意之都”、“设计之都”等有交叉重叠的功能定位应当整合,突出重点。北京作为首都做了很多为中央和全国服务的工作,而把资源聚集起来面向世界显示自己的力量这个工作显然还不够。
   创意是文化与科技商务旅游深度融合的结晶。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认为传统文化产业只有经过了现代创意的转换之后,才能真正进入市场,否则永远是低端产业。文化科技融合型企业的收入,目前已经占到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创意是推动文化融合和越界,从企业到社会各领域,打破行业壁垒的最重要的一条原则。
   专家学者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沈望舒研究员认为,文化与科技商务旅游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关键是如何打造要素集中的文化产业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理念近年来被党和国家领导人频频使用,它与国际研究界的协同学、管理学领域的协同理论是一脉相承,很有必要引进到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来。成功的文化企业、产业园区、产业带几乎都是实现了生产要素集成,并且是高质量的要素集成,组成了文化产业的“命运共同体”。北京市委宣传部改革办孔建华主任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了调整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方面,文化领域需要着力提高的是文化治理能力和文化发展活力,而围绕着增强活力,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推进一些重大的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如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文化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股权激励机制创新等。北京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还应当更多借鉴科技产业等领域的探索。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与会学者也探讨了如何进行主体创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一体化融合发展。中央财经大学魏鹏举教授认为,市场竞争自然会形成一种“创新垄断”,而非行政垄断,目前保留事业编的单位和已经进行企业化运行的事业单位,其改革创新都还存在很大困难,北京新成立的文化集团、传媒集团要进行跨领域兼并重组也比较难。要实现一体化融合发展,建立综合性的创意产业平台,应当考虑一些具体的工程,比如对无形资产、无形消费本身建立一套基于统计的信用体系,可以从经济发展结构里面反映出文化创意产业到底有何种贡献量,使得文化企业更好地与金融机构合作。中国政法大学宋建武教授认为一体化融合发展应当抓好战略支撑点,即大的媒体集团、文化产业集团。北京目前还没有300亿市值的文化集团,做得比较大的都是属地管理的民营企业,北京过去领先的媒体产业现在只是全国中游水平。媒介融合看似技术问题,实际上是体制机制创新的问题,可以在新媒体发展领域尝试实行混合所有制;而机制方面,文化集团、传媒集团的子媒体各自运营、规模不大,应当制定统一的战略,在集团层面筹划新媒体发展。
   中央财经大学何群教授认为北京要推动文化和创意真正的融合,在硬件方面相对容易建设,而软件方面比较难做,如创意人才的激励机制、管理制度、教育体系都是难点。另一方面,政府的财政金融对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影响极大,目前的评价指标还是很模糊的,应当建立一套评估体系,可委托第三方机构来做,此外文化税收优惠的限制性非常强,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局性考虑,在税收优惠体系上如何突出文化发展战略优先点。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陈镭博士认为,一体化融合发展有助于把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变成可利用的文化资本,提升创意产业的品质和水平,其两个主要途径是利用声光电、数字多媒体技术等重现历史情境、虚拟人物、虚拟旅游世界、营造会展氛围;把企业和个人创造的有知识产权性质的文化产品数字化,在多种媒介传播,获得高附加值的收益。
北京印刷学院龚小凡教授介绍了北京创意市集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创意市集对于城市文化发展的意义作用。相比大规模的文化生产,创意市集是文化与科技商务旅游融合的一种微观形态,具有民间性和边缘性特征,是以人民性为突出导向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业态。
         
           文化科技与首都城市转型发展

   专家学者们探讨了文化科技融合带来的生产模式、商业模式、消费模式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首都城市转型发展的影响。
清华大学李季教授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分为自由生长时代、开发区时代和新城模式三个历史时期。当前首都城市转型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打造文化中心核心的内容平台,这就离不开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企业只做内容提供商是不够的,新兴科技已经带来整个行业和商业模式的巨变。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技术,首先是包括移动互联网、4g在内的信息技术,第二是生物技术,第三个部分是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海洋技术。从微观层面来说,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应用,尤其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经营,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交易和互通的成本。从宏观经济影响来讲,文化科技融合是整个制造业的升级换代,美国最近提出的“向制造业回归”正是要发展有文化科技含量的制造业。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闫贤良研究员以《文化、科技、经济创造性的未来》为题,探讨了文化科技融合的本质及其对首都转型发展的作用意义。他认为文化科技融合的观念始于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后由钱学森、李政道等科学家在推动,2005年左右在政策层面上得到强调,2010以后成为国家战略。文化科技融合的产物是科技发展的新型领域、与第三次科技革命高度相关的科技,也就是文化科技。北京要发挥首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就是要率先做出文化科技创新,率先做好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北京集中了众多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园区,下一步的融合路径至少有三个:一是重视纳米技术条件下新兴技术体系,包括gis技术的应用,形成整个新的文化表达形式;二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必须产生裂变经济,能够替代原来的工业经济增长,文化产业真正的贡献就在于创意产业这一部分。文化要充分进入到国民经济体系,成为工业、农业、服务业的生产性要素,形成新业态。第三是要做好生态示范区,同时实现消费模式转型(文化消费逐步替代物质消费)和经济增长转型(文化经济的增长逐步替代工业经济的增长),并将生态示范区建设逐步扩大到整个城市,最终形成生态城市。
   北京科技研究院张京成研究员以《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推动首都城市发展》为题,首先讨论了文化科技创新与创意产业发展的关系。文化产品从物质消费层面来看,主要是靠科技创新来满足需求,从精神消费层面来看,是靠文化消费来满足需求,文化创意产业高附加值体现在品质和品牌的叠加,也就是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融合。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关键在于协调互动,科技创新驱动侧重于生产力层面,解决的是发展的手段和条件问题,而文化创新驱动既是从生产关系,又是从生产力的层面解决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产业的形态问题。双轮驱动不是文化、科技简单的叠加,而是通过科技来实现支撑文化和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文化的创新发展来引导科技的进步和应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路径可以总结五个方面:制定扶持文化科技融合的专门政策,这在北京还是较为缺乏的;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的研发中心;强化科技信息化的引导;加强文化科技组织建设,鼓励建立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产业联盟加强行业技术标准的研发;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
   专家学者探讨了科技文化融合在公共服务领域、人文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卜希霆副研究员认为科技已经形成了生产力,但是应当进一步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用于城市治理。比如过去我们简单地采取摇号限行等方式治理交通,需要进一步采取更有效的科技手段进行治理。科技文化融合,关系到城市未来的承载力,城市未来的包容力,以及城市未来的驱动力。北京邮电大学王文宏教授介绍了大数据时代文化科技融合对于人文学科发展的推动,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进行移动终端的课题研究,就利用了自己学校实验室的爬虫软件获取数据。
   中国艺研究院刘藩副研究员认为,3d技术、云计算等技术在首都影视、动漫、游戏行业已经有很充分的体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和地方文化旅游也需要大量3d、全息投影的视听产品,科技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都可以应用,近年来演唱会、大型会展的科技含量也很高。物质层面的技术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北京来说已经不是太大问题,需要主抓的是人才培养。北京在科技文化融合方面的人才虽然在全国范围内有较大优势,但主要被游戏产业挖走,服务于其他行业的人才仍然欠缺,尤其是中高端人才的缺口很大。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陈红玉副研究员以《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文化之城建设》为题,提出在双轮驱动基础上应当把工作重点从科技创新转向文化创新,近年来人们对文化产业日益重视,但对于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认识还比较模糊,许多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的工作重点一定程度上被偷换了,以科技创意代替文化创意,以科技产品代替创意产品,尽管科技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方面,其中起到引领作用的仍应当是文化创新本身。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王林生博士认为,应当积极利用科技和创意融入对具有浓郁北京地域色彩或传统文化特征的文化行业进行改造和升级,如天桥的演艺业,提升传统文化行业的科技含量,增强文化企业的产品附加值和文化行业的辐射力,彰显城市文化发展的差异性。
   北京师范大学朱红文教授最后把文化与科技商务旅游一体化融合发展上升到哲学高度。正如马尔库塞《自然与革命》所分析的,工业社会中人的社会关系很多时候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没有自然的解放就没有人的解放,在传统的工业社会,自然变成了对象化的、外在的自然,而一体化融合发展就是要解放属人的自然。
   研讨会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李建盛所长做会议总结发言。本次会议在首都城市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入研讨了文化与科技商务旅游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意义价值、理论基础、战略构想、实施路径、提升策略等问题。北京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还任重而道远,首都学界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联系与合作,共同应对理论和实践的挑战。

  陈镭整理(本文根据录音和速记材料整理,未经发言者审阅)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