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来w66-w66利来
历史研究所
利来w66-w66利来 > 研究所 > 历史研究所 > 科研动态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利来w66

    京杭大运河历史悠久,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距今已有2500余年。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一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目前全长1794公里,通航里程为1442公里,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公里。运河共分七段,依次为:通惠河,北京到通州区,长42公里;北运河,通州区到天津,长146公里;南运河,天津到临清,长400公里;鲁运河,临清到台儿庄,长约500公里;中运河,台儿庄到淮阴,长196公里;里运河,淮阴到瓜洲,长约180公里;江南运河,镇江到杭州,长约330公里。
    2014年6月13日至19日,就在京杭大运河顺利通过评议,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前,由周航副院长带队,以历史所科研人员为主的考察团队对京杭大运河的江苏、浙江段(即江南运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研与考察,对江苏、浙江两省的重点区段运河在保护、开发以及为申遗所采用的措施与办法,有了较为全面的认知和体会。同时深深感到,大运河的最终申遗成功,是运河沿线各城市长期努力、扎实工作的必然结果。
 
一  于秀美中透古韵:江苏省如何保护、开发京杭大运河
 
    大运河江苏段全长约700公里,北起江苏、山东两省交界处的徐州二级坝,南至江苏、浙江两省交界的苏州鸭子坝。由北向南依次流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市,沟通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及太湖,连接淮河、长江两大水系。在当前通航的大运河各段中,江苏段属于通航条件好、船舶通过量大的区段,发挥着比较重要的经济作用。本次在江苏段的考察,主要集中在扬州、苏州等城市。各城市在针对大运河的保护开发方面侧重不同,但都努力将古吴文化的秀美与精致保存于都市和乡村生活之中。
    一、扬州段大运河
    大运河扬州段北起宝应双闸,南至长江边瓜州镇,全长156公里,连接了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和白马湖等4个湖泊和宝射河、大潼河、北澄子河、通扬运河、新通扬运河等主要河流,至今仍发挥着作用。作为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之一,近年来扬州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第一,不断完善保护体系,坚持依法做好保护工作。江苏省近些年持续编制相关条例,出台《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等,加强运河文化保护。扬州则委托东南大学编制《大运河扬州段保护规划》,为国家出台第一阶段大运河保护规划编制要求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第二,组织统筹各部门力量,开展大运河遗产的资源调查以及资料搜集工作,相继对扬州境内的古运河、新京杭大运河、高邮湖、邵伯湖、宝应湖、仪扬河等水系进行了实地勘察,拍摄了大量的现场照片,为申遗做了更加扎实的基础工作。
    第三,整治大运河生态环境。近年来扬州结合本地园区建设,将近百家老企业搬迁至运河岸边,同时投资7亿元建设了15个防污治污项目,设立了2800平方公里的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实施了污染源控制、湿地保护建设、生态林网与生态廊道建设系列生态工程,不断改善大运河周边的生态环境。
    第四,建设运河文化带。在保护大运河的基础上,扬州先后开发建设了运河沿线的高邮市湖西风光带、江都市高水河公园、邵伯湖度假区、邗江区凤凰岛文化景区、广陵区茱萸湾文化景区、扬州城区古运河风光带等一系列运河文化景区,对范水、界首、车逻、邵伯、湾头、瓜洲等沿河古镇进行了规划保护。同时,注意利用现有运河,将其直接改造成为带有景观色彩的文化区域。如市区内的东关古渡,即在保留旧址的前提下进行周边环境的改造,使之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场所。
    第五,修缮保护运河文化遗产。扬州瘦西湖是由隋唐大运河水系和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壕连缀而成的带状景观,作为大运河的支流,始终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互动关系。扬州政府不断强调其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意义,将其作为运河文化的重要遗产加以保护盒利用。此外,扬州先后修缮了准提寺、汪氏小苑、个园南部住宅群、吴道台宅第、卢氏盐商大宅、盐宗庙、大王庙等一大批运河遗产。对与运河文明息息相关的东关街、东圈门“双东”历史街区进行全面整治,延续和保护古城传统风貌。
    第六,加强宣传,展示大运河文化魅力。扬州于2007、2008、2010、2012年连续举办中国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使之逐步成为扬州重要的节庆活动品牌,成为扬州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凝聚人心,走向世界的平台。作为大运河申遗项目的牵头城市,这些举措无疑为大运河申遗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苏州山塘街历史街区
    苏州山塘街是典型的历史街区之一,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所建,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与京杭大运河关联的重要的自然与文化街区,山塘街街道呈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格局。南联金阊,北接虎丘,东起通贵桥下塘桥,西至望山桥,街区东西长约2800米,南北跨山塘河,宽约160米。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其中有1处国家级文保单位(虎丘),2处省级文保单位(五人墓、葛成墓),7处市级文保单位,9处控制性保护古建筑以及11处古迹遗址和大量风貌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民居、水巷和街市等。
    随着苏州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山塘街区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突。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使之适应时代的脚步,苏州政府对山塘进行了较为谨慎而有效的保护性修复工程。指定金阊区政府成立山塘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将山塘街区整体打包交由旅游公司操办。资金的筹集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由市政府、区政府及企业共同出资。在具体的改造过程中,采取了“有机更新,分段保护”的方式,分三期对七里山塘街进行保护性修复,遵循了“微循环式保护与更新”的动态保护原则。
    经过一系列的修复性保护,如今山塘街区恢复了旧街石板路面。主街平均每500米设有一个公厕,每240米设有一处垃圾站,以满足居民和游客的要求。整个街区照明系统完善,为山塘街营造出美好的夜游氛围。名人故居得到修复,并对著名古迹进行了重建或原样移建,达到了修旧如旧的效果。此外,沿街地带引入了诸多苏州百年老店,并规定新开店面要有“老苏州缩影,吴文化窗口”的特色。
    简言之,山塘历史街区在保护盒更新后,其空间景观完全适应了新的外来主体对空间的使用需求,物质环境的变迁引发了社会结构的革新和传统文化的消解,而新的会结构又反作用于物质空间,成为资本增值的工具,为旧的文化街区带来了新的活力。
    扬州、苏州等地作为大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在保护和利用大运河方面做了大量颇有成效的工作。他们找到了自身的定位,抓住了秀美、精致等古吴文化特色,并把这种特色通过一条运河沿岸的改造传递给了人们。
 
二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浙江省保护、开发与利用京杭大运河的举措
 
    大运河浙江省段的重点是杭州市区段。随着近年杭州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京杭运河越来越受到关注。在西湖让其闻名中外后,杭州市政府又开始着手打造古运河这一品牌,让其成为杭州的另一个标志。为此杭州已将运河整治工程列为“十大工程之一”,并提出“延续历史文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味,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增强城市竞争力”的目标。为此,杭州市政府不断加大京杭运河杭州段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其主要措施有:
    其一,成立专门机构,进行直接管理与指导。杭州市政府于2003年成立了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指挥部成立,专门承担运河的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作。
    其二,制定合理规划,开展系统性保护与开发。制定了《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规划》。规划期限分近期(2001-2005年)、中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其三,落实保护进程,确立运河保护责任制。京杭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一期工程从2001年开始进行。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截污、驳坎、清淤、绿化、配水、保护、造景、管理”十六字方针,责令相关部门将保护的责任落实到户,切实保证运河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
    其四,围绕中心,做好工程匹配。自一期工程起,相继推出路网工程、绿化景观工程、文化旅游工程、灯光夜景工程、安居工程这五大工程。在路网工程建设中,有关部门重塑对运河两岸的13条道路和21座桥梁进行了整修,加密运河道路交通网。在运河沿岸的景观设计方面,杭州市政府推出了“一馆、二场、两带、三园、六埠、十五桥”。修建了运河博物馆、运河文化广场、西湖文化广场、艮山公园等沿河景观,对拱宸桥、卖鱼桥等十五座跨河桥进行了整修。在实施旅游文化工程方面,杭州市政府通过有效的保护与恢复,保护与建设了小河直街历史保护街区、台州路商业街区、桥西民居保护区、康乾下江南文化遗址、富义仓遗址等重点项目,开设了水上、岸上、晚上旅游观光线,形成运河商贸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黄金线。在实施安居工程方面,杭州市政府建设了一批高品位的住宅小区,结合运河道路新建改建优化小区环境。对运河传统建筑进行了保护,开辟沿河绿带、设置小型公园,打通了运河沿线的主干道,设计了运河两岸步行通道,使居民能自由进入运河公共绿带,散步休憩、赏河观景、品味运河古文化,激发爱河之情,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运河环境。
    其五,建造大运河博物馆,全方位展示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2006年10月1日,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在杭州正式开放。博物馆位于杭州拱墅区运河文化广场南侧,东起金华路、南至衢州街、西临京杭大运河,北接拱墅区政府,毗邻大运河南端终点标志——拱宸桥。博物馆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展览面积5000余平方米,分序厅和“大运河的开凿与变迁”、“大运河的利用”、“运河畔的城市”、和“运河文化”四个展厅等。当前,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扮演者多重角色,一方面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和展现运河自然特性、人文精华等各个方面的大型博物馆,另一方面又是运河文物、文献资料等的征集、收藏中心和运河文化的研究和展示中心,同时结合运河文化广场功能又是运河旅游的中心枢纽和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正是这样复合多元的角色,使之成为汇集运河历史、展现运河文化最为集中的公用空间。
 
三  借鉴与思考:对江苏、浙江段大运河保护工作的总结与体会
 
    江苏、浙江两省在京杭大运河的保护方面是下了功夫、出了力的,其采取的措施与办法,对其他地区的运河保护乃至其他类型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均有启示意义。
    首先,研究先行、学术先行、资源调查先行,是进行运河保护的重要基础。
    京杭大运河流经省份多,地貌情况比较复杂,各地如不能对自身所辖运河段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势必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出现盲目的倾向。在这方面,江苏扬州在规划开展前期就配合东南大学开展了全面的调查研究、资料查阅、学术分析、资源调查、数据搜集,为保护规划编制提供了充分的学术保障和科学成熟的方法论基础。
    其次,建立统筹兼顾、齐抓共管的大运河保护申遗联合工作机制是开展大运河保护的有力保障。
    大运河的保护是一项综合工程体系,大运河的申遗涉及国家利益和全局利益。鉴于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涉及面广、内容庞杂、工作量大,建立有效的联合工作机制十分必要。这种联合机制的建立并非要求在运河全线建立统一的指挥或者职能机构,而是在分区域进行保护利用的同时,尽力加强各河段的信息沟通。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成立带有组织协调意义的联络部门,加强各河段的联动工作,避免出现工作内容重复、资金资源的浪费等情况。如浙江省在省级层面,由省文物局会同省文化厅、水利厅、建设厅、交通厅、国土资源厅、测绘局等7家单位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大运河(浙江段)遗产资源调查和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确保联合工作机制不流于形式,较好地解决了大运河(浙江段)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前期基础调研所需行业资料的收集汇总问题。并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设立大运河课题组,集中专业力量,统一牵头、组织协调大运河沿线各市、县(市、区)开展资源调查、价值评估及重要遗产点保护修缮等工作,确保全省统筹推进。
    再次,加强力量配备、提高认知水平和工作能力是推进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的重要支撑。
    由于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基础弱,必须努力配强工作力量,提高各地认知水平和工作能力。邀请在城市规划、运河治理、历史文脉研究等方面卓有成就的专家为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团队进行专题讲述,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领导的认识,统一思想。还可如扬州所采取的试点、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就大运河沿线文物遗存调查登记方法、数据采集要求等进行讲解、讨论。浙江省由文物局牵头举办大运河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题培训班,沿线各市、县(市、区)文物、水利、交通港航、规划建设行政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业务人员80余人参加培训,进一步廓清了大运河遗产保护理念、明晰了大运河遗产构成要素及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重点。
    最后,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是推进大运河保护以及申遗工作的有效手段。
    大运河作为规模巨大,而且是活着的、变化着的线性文化遗产,其保护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宏观把握保护工作总体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的前提下,需要因地制宜地探索和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这其中,妥善处理好运河遗产资源调查、遗产点遴选和保护规划编制这三项工作任务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运河虽然是历史留存下来的自然遗迹,但毕竟当前不少河段仍旧在发挥其现实的功能与作用,所以必须认真落实分阶段工作目标,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工作计划,确保相关工作环环紧扣、步步推进。在遗产调查阶段,要求紧紧围绕运河的功能和与运河的紧密相关性开展工作;在遗产点遴选过程中,既有长度规模的要求,又考虑它是 正在使用的遗产,选择有重要价值的点、线、面作为申遗载体;在保护规划编制阶段,要求以编制要求为依据开展工作,确保我省大运河保护规划的统一和规范。同时,认真开展运河沿岸文物遗存保护和沿岸环境整治,切实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条件,以创新的思维设计和实施与运河沿岸群众的密切相关的景观工程,才能使遗产保护真正惠及民众,也才能使大运河真正鲜活得流淌在现代社会当中。
 
四  “北运河”的现在与未来:京杭大运河北京段保护、开发的现状及建议
 
    与京杭大运河江南段相比,作为北方军事重镇,北京很早就开始利用河道来转运粮饷物资。经过隋、唐、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兴衰之后,京杭大运河北京段(即北运河)在大部分时期均发挥着重要作用。直至晚清时期由于铁路运输的兴起,主要功能逐渐丧失,其原本重要的地位终一去不返。如今,京杭大运河北京段主要分布在通州区北关闸以南,上游为温榆河和潮白河,两河汇于北京通州区,流经牛堡屯进入河北省界内。
    近些年,北京市对大运河北京段做了大量保护工作,专门成立由市政府主管领导负责,相关7个区县政府和文物、规划、建设、国土、水务、交通、市政等12个主管部门参加的申遗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大运河保护的组织和协调。同时,对运河沿岸等地区的文物、古迹做了较为全面的普查,将包括通州区通运桥及张家湾古城、土坝、石坝码头、燃灯塔、朝阳区八里桥、东城区南新仓、西城区后门桥、昌平区白浮泉遗址等在内的文物古迹陆续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并组织专家对遗产点进行评审,相继确认与运河直接关联的遗产40余处。此外,在对运河沿线遗迹进行初步普查登录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关文物保护修缮计划,逐步对大运河及沿线的文物古迹进行保护修复。积极整治,恢复运河历史河道和周边环境。通州区还举办运河文化节,打造运河文化品牌,宣传大运河的历史和保护,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
    虽然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大运河北京段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同样存在着问题与困境。
    首先,基础资料尚待完善,运河遗迹保护难度较大。当前,对大运河的系统研究和整理尚需加强,历史变迁、保存状况等基础资料尚待完善。此外,由于部分河道因水资源匮乏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河道和功能,部分河道成为农田,也有部分地区在清理河道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原貌,使得原有的历史面貌以及古迹等存在较大的保护难度。
    其次,周边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虽然有关部门已经对运河的保护采取了措施,但往往只是针对运河本身或者与运河联系最为紧密的点及小范围区域等,对整个河道、河岸及其历史环境的保护仍不到位。同时,由于运河分布范围广,监管和整治工作依然困难。
    再次,专项保护规划和法规尚需编制与完善。与江苏、浙江等地相比,尽管北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运河沿岸的开发强度不断加大,但由于相应的规划与法规较为缺乏,对运河的合理的保护与开发无法得到更加有力的凭据和保障,导致破坏性开发等问题依然存在。
    最后,运河文化的研究有待加强。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与象征,北京的大运河的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北运河在整条运河的地理、历史等发展演变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尚缺乏更加透彻的分析与讨论。由此,运河文化的现代意义,也难以给予准确的定位和充分的诠释。
    因此,结合江苏、浙江等地的经验,北京在今后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深入运作大运河北京段的保护、开发以及利用。
    其一,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与沟通,让与运河相关联的机关、团体以及个人能够步调一致、共同开展工作。大运河为线性文化遗产,涉及不同的地区和规划、建设、水务、交通、国土等多管理部门,因此,各地区、各行政主管部门应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协作。通过协调各个地域、部门之间的关系,理顺管理体制。
    其二,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构建运河保护与开发的司法平台。大运河在北京设计的地域、管理部门较多,现有的法律法规还较缺乏,需要通过编制保护规划等法律法规,完善明确保护要求和管理职责,确保运河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其三,整合专业力量,加强运河文化的资料整理与科学研究。要依托专业研究团队,加大力度搜集整理各类资料,如《漕河图志》、《行水金鉴》、《治水筌蹄》、《清代漕运全书》、《治河全书》等运河专著,中国第一档案馆所藏的清代数千件运河档案,以及民国至解放初期以来治理运河形成的大量档案等。包括散藏于海内外的更为广泛的运河史料,都应努力搜集,为我所用。以此为基础,对大运河具体的河道工程、河务管理、漕粮运输等进行研究,对运河区域内各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状况进行探讨,对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多方面重大的历史作用进行总结。探讨其历史,阐发其意义,努力建构运河文化共同体,推动运河城市彼此之间产生更深的文化认同与价值共识。
    其四,持续对运河保护工作给予经费支持。虽然北京市、区各级政府近些年针对运河保护制定了多项保护修缮和环境整治计划,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今后运河的保护、开发,仍存在较大经费缺口。应预先制定经费计划,并将其纳入当地城市改造发展规划中,使保护经费得以持续、稳定的投入,使运河保护与开发的后续工作得到有力保障。
    其五,建造北京运河博物馆,以之为中心,充分发挥专家等社会资源的优势,集纳当代学者已取得的研究成果,通过研讨会、新闻宣传、文化节、展览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大运河的保护和文化宣传活动。浙江杭州渐成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以及运河广场,对于研究、宣传京杭大运河特别是浙江段有着明显的推助作用,北京也应认真借鉴,尽快建立内容突出、特色鲜明的运河博物馆,发挥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等作用,在打造北京运河文化品牌的同时,凝聚文化产业,拓展文化市场,有效带动周边的商业活动和社会活动,为宣传和弘扬运河文化、繁荣发展北京经济做出贡献。
 
五  余说:“后申遗”时代的期冀
 
    本次江南运河考察活动结束后不久,当地时间6月22日上午10时许,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宣布,中国京杭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而成为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46个项目。消息传至国内,国人倍感振奋。这是对众多参与大运河申遗工作人们最好的褒奖,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再一次的具有世界意义的肯定。但显然,对于绵延不息的京杭大运河与运河文化而言,申遗成功只是一个开始,今后的路还有很长。如何通过申遗,使大运河相关的国家、地区、部门、遗产点等各方面能够更好地树立起遗产保护的意识,共同应对遗产保护及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把大运河保护得更好,成为我们马上即将面临的新课题。
    在保护运河与申遗过程中,为申遗而进行的保护、开发而出现的诸多问题,需要理性的反思,也更加需要摸索出解决的手段。有些地方保护意识淡薄,重城市建设,轻文物保护。大运河沿岸高楼、小区住宅、广场如雨后春笋,破坏了运河两岸原生态的风景;运河流域环境污染严重,某些地段的大运河变成了“排污河”、“垃圾河”、“采砂河”;沿河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趋消亡,沿线城市呈现趋同化的倾向等,种种现象都在告诉我们:大运河的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大运河,需要把关注大运河、保护大运河作为一项持续性的事业。政府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继续不断地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引导,更加合理而有效地保护、开发和利用大运河,“后申遗”时代的京杭大运河必然会更加美丽,更加壮观。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