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来w66-w66利来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利来w66-w66利来 > 研究所 >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 学术交流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利来w66

10月31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的“2008奥运会对北京人文环境的影响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部分驻华使馆文化参赞、北京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北京社科院院长刘牧雨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会议由北京社科院副院长戚本超主持。中外专家就奥运对北京人文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就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奥运会对北京城市人文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已形成社会共识。

北京社科院副院长袁懋栓女士在发言中谈到奥运对北京人文环境的影响得益于奥运三大理念,尤其是人文奥运的理念。她从四个方面谈了奥运会对北京人文环境的影响,一是承办奥运促进了北京城市人文环境硬件建设进一步完善;二是迎奥运活动促进了北京城市整体人文素质进一步提高;三是奥运组织工作促进了政府工作中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贯彻实施;四是奥运会激发了北京市民公民精神进一步提升。针对奥运会后北京人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袁院长提出了四个“可持续”的建议:一是设施使用可持续;二是优良举措可持续,三是人文活动可持续,四是文明习惯可持续。

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北京奥组委特聘专家陈剑教授从八个方面谈到了北京奥运会的积极作用、他认为北京奥运会改变了中国人的弱国心态、提升了整个社会包容、成熟和自信力、提升和弘扬了中国人的志愿精神、推进了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提升了中国人的知识产权意识、推动了对媒体的开放程度、加快了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步伐、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将重新定位。陈剑教授还对人文奥运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和阐释。

南澳大利亚管理学院的格林汉姆·布朗教授阐述了北京奥运会让外国人对北京的印象发生了变化,并用调查数据生动说明了这一事实。他说:“把赛前和赛后两个调查进行对比,发现被调查者认为‘中国是个安全的旅游地’和‘中国欢迎外国游客’这两点上有了明显的提高。在问到学生’‘看完北京奥运会后,是否对于中国的认识发生变化’时,有45%的学生说确实发生了变化。有25%的学生对于中国的发展水平、现代化进程以及科技发展发表了观点。17%的被调查者对中国有积极的评论,并且表示愿意去中国参观。”布朗教授还指出奥运会之后,奥运场馆和奥运标志应该继续作为重要的象征,来维持主办城市的奥运特色和地方感。来自日本广岛工业大学的森保洋之教授也从“建筑”和“现代”的缝隙视角谈到了北京城市特色的保持和发展,他认为北京市不仅拥有奥运会设施、现代化高层建筑的新型建筑样式,同时拥有四合院等传统性建筑样式,新、旧建筑样式的采用,正是考虑了“持续”和“发展”缝隙的关系,他特别强调了“容纳”和“构想”在一个城市“地区化”中的重要性,他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地区化”(逐渐融入该地区,重新存在)的概念会被重新提出,北京也将因为传统和现代的融为一体的特色而成为地区化的典范。”

来自比利时的奥运经济资深顾问范克高夫(gilbert van kerckhove)先生以“奥运会对商业、职业及公众的影响”为演讲主题,阐述了2008年奥运会给北京对外交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国际化合作等方面所带来的正面效应。他指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世界更加了解真实的中国。这改变了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并且澄清了很多误解。世界现在看到了一个现代、高速发展的中国,这个中国不再是外国人脑海中那个落后、贫困的国家了。同时随着204个国家来北京参赛、参观北京城并且与中国人交流,北京人也更多地被外界所了解。北京在城市交通、整体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化进程方面取得的惊人进展,无论是从当前还是从长远角度来看,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此外,这届奥运会也将专业技能和国际视角注入了各行各业,例如医疗服务业、食品饮料业、餐饮业、旅馆业、公共关系服务、工程、文化、活动企划和组织等等。

范克高夫先生在发言中特别提到了两类群体在奥运会后应受到更多的关注,他认为奥运会上成百上千的“80”后志愿者接受培训并且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些年轻的学生用他们积极的态度和兢兢业业的工作使得世人为之赞叹。因此在奥运会之后,如何让“80”后的年轻人继续保持乐于奉献、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是值得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研究的问题。另外,在残奥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的残疾人运动员们在一次次的竞技比赛中将自己推向极限,使更多的中国人懂得要给予残疾人更多的关爱、理解和平等待遇,让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小世界”。因此,在未来,政府和公众应该在残疾人事业上给予更多的关注。

瑞士日内瓦国际金融管理大学斯蒂芬·沃尔兹(stephan j. wirtz)教授从六个方面综述了慕尼黑奥运会与北京奥运会的相似性:两届奥运会都把比赛地点设在北方、都坐落在奥运村及媒体中心的永久性公园里、都具有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网、都拥有与奥运赛事相媲美的浓厚文化气息、都旨在向全世界展示美丽的一面,并且二者空间分布类似,但北京的要比慕尼黑的大三倍。如此相似的两届奥运会,北京可从历经三十年依然生机勃勃的慕尼黑奥林匹克城的中学习到很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例如,向公众开发、举办大型的体育赛事等等。斯蒂芬·沃尔兹教授认为北京在奥运会后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的解决:空气洁净度,植被覆盖度,食品卫生质量的控制和监管安保水平,公共交通延长时间,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等等。

国家行政学院丁元竹教授从奥运志愿服务谈到了“探索首都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他认为要转变首都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式,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由直接动员到培训、教育、项目开发、管理等方式上来;二扩大服务范围和参与对象;三提高促进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能力,四志愿服务组织要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丁教授在发言中特别指出,要发挥三个积极性:政府的积极性、各类志愿组织的创造性、居民的能动性。要提高三个能力:统筹社会资源的能力,社会组织把握整体形势和创新的能力,居民自我发展的能力。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从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与北京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北京社科院外国所所长白志刚以“人文奥运与北京文化发展”作为主题,对北京人文奥运的理念与后奥运北京文化发展中所要研究的相关问题展开了论述。北京社区研究基地主任于燕燕以“奥运对北京社区的影响评估”作了主题发言,伦敦发展署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刘桐渤先生对2012伦敦奥运会的区域发展战略作了详细的陈述。

北京社科院的科研人员积极参加了这次研讨会的讨论和发言,并就北京人文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和中外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他们希望能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为首都奥运后人文环境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准确、可靠的分析和决策依据。

整场研讨会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午是主题发言部分,下午是专题发言部分。无论是主题发言还是专题发言,参会发言的各国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深入探讨了奥运会对一个主办国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和宝贵经验。                      

                                                                            (宋梅供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