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来w66-w66利来
管理研究所
利来w66-w66利来 > 研究所 > 管理研究所 > 科研动态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利来w66

2014年3月5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青年工作委员会、管理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十四期公共管理青年学术沙龙活动在院十层大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的主题是:新型智库与人才发展。沙龙由管理所副所长陆小成博士主持,来自清华大学、中国投资协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会科学报以及我院经济所、城市所、法学所、科社所、管理所等单位研究人员参加了本次沙龙活动。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洪振挺博士后认为,智库的需求市场非常大而且多样化,政府、社团、企业以及个人均需要相应的智囊支持。但目前智库供给单一,智库封闭,同质化严重。新型智库要重视开放,面向市场、社会和企业的各个层面需求创新发展,特别是企业需要智库搭建各种技术和专利的转化平台,要与企业家、艺术家、社会群众以及各种商会、协会、学会加强交流,既能出思路,也能对接资源,促使落地。重视不同平台嵌入,加强转型升级。官方智库发展要考虑盈利问题,但政府有没有好的政策来鼓励其营利性,难以解决利益的分配问题,现在横向委托课题,也包括国家级、市级各类纵向课题均很难采用企业利益分配模式。 

    中国投资协会艺术品投资交流中心主任吕长宋认为,人才是智库的生命。当前许多社会问题的研究和管理缺乏人才。以艺术品交易和管理为例,缺乏大量的经纪人,也缺乏智库研究和培训机构。新型智库建设要走向市场,走向社会,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好智力服务,抛开旧体制的束缚,创建新的智库体制机制,重视产学研结合。

    我院管理所副所长毕娟认为,智库应加强与社会融合,重视交流与合作。智库人才缺失或能力不够,主要还是人才激励不够。现有制度不重视智库人才知识和价值的回报,采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管理模式,没有认识到知识生产、智力投入的脑力劳动与其他劳动的差别。解决不好人才激励问题,新型智库建设就是一句空话。此外,要重视智库之间的市场细分问题,要在擅长的领域发挥作用。

   我院管理所所长施昌奎研究员认为,要正确认识老智库与新智库到底有什么区别。新智库的产品应该是新的、多样化的和高智化的,新智库的机制应该是灵活的和适应市场需要的,新智库的组织和运营甚至可以是虚拟的。当前智库产品比较难卖,很多高智化的智库产品难以通过中介组织去营销,所以,新型智库人才不仅要有创造新产品的能力,而且还必须是一个优秀的推手,二者合一,才是高手。从智库产品的需求方来说,也需要进行购买体制的改革,政府购买智库产品要尊重市场规律,承认知识的价值,按照公平交易的方式进行,这样才能解决好智库人才的激励问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龙晓柏博士后认为,重视国家新型智库走出去和国际化发展。针对北京市企业人才国际化问题,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智库机构走出去,利用东道国尤其欧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的人才资源,进行海外经营,提升北京市智库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北京建设成为世界性智库集聚城市和企业人才国际化创新中心。

    我院经济所李彦军副研究员认为,要加强智库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社会科学没有专利,怎么保护成果?怎么与市场对接?是很大的难题。智库建设与人才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个人成果多、质量高,可以提升智库知名度。成果被社会认可,智库才有影响力。智库得到发展,人才也能得到提升。智库需要考核,也要创造好的环境与条件。智库要加强合作,建立良性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对智力工作的尊重与良性运行。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高翔博士后认为,新型智库建设要重视社会网络和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根据社会网络理论,可以将智库人才进行新的分类,研究建立新型智库人才的关系网络。要建立和发挥关系网络中的“桥”作用,重视将个体中心网与整体中心网的链接,促进智库复合圈层的融合发展。

    我院城市所副所长齐心研究员认为,有什么人才,就有什么智库;有什么智库,对人才就有什么要求。许多智库定位不清晰,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缺乏原则和标准。新智库或者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是个复杂而微妙的生态体系,靠胡萝卜加大棒的简单管理方式难以达到目的。建设新智库,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定位,在实践当中就容易与别人攀比,以己之短搏人之长,难免越比越丧气。必须找到我们与其他研究机构相比的长处所在,真正发挥w66利来的优势,占领某一“细分市场”。我们院的长项是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这种结合不应该是一种机械的结合,应该是一种有机结合,把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统一在每个人研究的所有阶段上。新型智库建设要多元化发展,不管是基础还是应用研究,只要能发挥影响力,都是值得鼓励的,二是重视智库质量提升,不能只重视科研gdp的提高。

    我院法学所张苏博士认为,作为论坛发起人之一,希望更多人参加进来,活跃氛围,关心我院的发展,今天的主题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关系到社科人的未来、社科院的未来。在体制之外存在许多有影响力的民间“社科院”,承担着社会科学研究职能,活跃度高,有各种研究中心,与市场紧密接轨,能“接地气”。新型智库的建设模式需要反思,体制需要变革。智库面临深化改革的大局势,不突围便举步维艰。第一,要转变观念,理出头绪,明确定位。第二,对体制和制度上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发展对策。第三,要循序渐进,在做好顶层设计之前,一点一点推动。

   我院管理所副研究员陆小成认为,中国智库迎来发展春天和大好机遇,但如何发展,需要战略规划和创新思维。首先,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使所有智库人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舞台和环境,形成合力而不是内耗。基础研究需要静心和长期的冷板凳,不要与应用研究进行攀比,应以高质量的、长时间的锤炼提升产品质量和基础研究的学术地位。应用研究限于时间压力不得不突出短平快特点,适应政府决策和社会急需的要求,但也需要基础理论的积淀,两者相互融合促进。其次,从国际化、世界城市的要求进行战略布局,以创新为突破口,采用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培养人才,鼓励创建契合新形势、体现新时代的智库联盟和虚拟组织,鼓励创建出新研究所、中心、基地等,让每个人能有自己的空间和舞台,通过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形成新的平台、新的品牌。通过平台搭建、机制创新、市场激励提升新型智库的学术影响力、决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