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来w66-w66利来
管理研究所
利来w66-w66利来 > 研究所 > 管理研究所 > 科研动态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利来w66

2013年7月10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青年工作委员会、管理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九期公共管理青年学术沙龙活动在院308会议室举行。会议的主题是:加强低碳创新,建设美丽中国——重点讨论北京环境污染治理。会议由管理所陆小成副研究员主持,来自综治所、法学所、市情研究中心、经济所、地方志、管理所等多名科研人员参加了学术活动。

    综治所副所长袁振龙副研究员认为,低碳创新概念主要是思路性的,具体怎么创新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美国也谈低碳,但很难推进,在技术上没有突破之前,推广还是很难的。北京为什么风电发展不起来?可能涉及到风电发展对自然环境存在一定的破坏。低碳创新是很好的理念,能为经济发展做持续的支撑,但往哪些方面创新,如何做持续的支撑可以进行深度挖掘。

    管理所所长施昌奎研究员认为,低碳创新和美丽中国是人类很好的追求。从经济层面考察,由碳经济转变为低碳经济恐怕要经历漫长的道路。从民族来看,哪个民族更加偏好低碳?有的民族可能喜好高碳生活,在民族复兴过程中选择了高碳模式,没有高碳厌恶的情节。中国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民间层面,对低碳创新的路径有所追求,文件也有体现,但行动上没有跟上,说明在根基上不厌恶高碳,低碳情节不深。此外,从社会和美好生活来说,低碳生活是大家共同追求的东西,低碳与老百姓的真实生活还没有到达拐点阶段,高碳环境还在不断恶化,建设美丽中国还比较遥远。

    法学所张苏博士认为,低碳创新和绿色发展是密切关联的,绿色不仅代表良好的生态环境,还是一种文化符号,该领域与本人所研究的环境犯罪存在紧密关联。环境犯罪涉及到生态的保护,一直存在两种对立学派的观点,即保护环境是为了人还是为了地球,形成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不同的认识会得到不同结论,人类中心主义在中国一直处于优势地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也存在一定的悖论关系。

    市情研究中心朱相宇博士认为,我们不能因为追求低碳而低碳,高碳有高碳的美好,低碳有低碳的好处。应该在技术上进行重点突破。北京市加强工业结构调整后工业排放和污染已经压得很低,但现在生活型污染发展势头比较迅猛,所以应该重点控制生活减排。如何实现减排,要从技术层面加强创新和研究。

    管理所付立春博士认为,环境污染治理包括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和低碳发展,是全社会的事情,不应该完全是由政府承担的事情。环境污染存在负的外部性,对于环境污染治理存在主体的严重缺失,需要政府加强治理力度和政策制定及其执行。低碳创新从制度和技术角度考察是非常好的,需要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同时低碳不仅仅是口号,建议加强制度方面的建设,包括环保机构设置和环保法规建设等。

    管理所罗植博士认为,经济发展存在边际成本问题,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有低碳发展的要求。环境污染要解决好边际成本和外部性问题,如加强企业排污税征收,使排污外部成本内在化,提高其排污的边际成本,进而可能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管理所杜鑫博士认为,低碳不是西方的陷阱,但为什么实施低碳这么难,可能是人类已经形成的高碳消费习惯,包括已经形成的技术结构、以煤炭石油为主的消费结构等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加强低碳转型在国家利益与成本方面存在囚徒困境。各个国家都不想承担减排成本,难以达成有约束力的低碳发展机制。但总体来说,政府应该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发挥作用,低碳发展是趋势。

    经济所王德利博士认为,不能将低碳与环境污染放在一块,环境污染主要是二氧化硫等造成的,低碳主要是与二氧化碳和全球气候变暖有关。低碳创新关键是如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碳排放源中第一是能源消耗,第二是种植业。应该加强对碳排放各个影响因素评价,分析这些因素对碳排放是如何影响的,通过内在机理的分析建立模型,加强深入研究。

    地方志主任孙天法研究员认为低碳创新要重点加强生态产业的研究,要构建生态产业体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降低碳排放。突出研究生态产业与低碳创新之间的内在关系。

    管理所副研究员陆小成认为,所谓低碳创新是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和减少碳排放的基本要求,依托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加强低碳创新是中国治理环境污染、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应将低碳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构建中国低碳创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框架,加强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强低碳空间布局和产业体系建设,加强低碳消费和国家碳汇工程建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