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来w66-w66利来
利来w66-w66利来 > 学者介绍 > 骨干人才 > 副研究员 > 2009年之前 > 梁劲泰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利来w66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等级思想研究》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等级思想的形成

一、等级思想形成的社会基础及特点

(一)等级次序形成的社会基础

(二)等级次序的广泛性

(三)等级的道德化和哲学化

二、孔子对等级思想的系统化

(一)“礼崩乐坏”的历史背景

(二)“君臣父子”观点的实质

(三)礼的核心是等级次序

(四)“克己复礼”是实现等级次序的途径

(五)孔子等级思想体系的影响

三、墨、道两家在等级思想方面的异议

(一)墨家以“兼爱”反对等级差异

(二)老子以哲学的思辨反对等级差异

(三)庄子以“相对主义”反对所有差异

四、孟子对等级思想的完善

(一)对孔子“君臣父子”等级思想体系的继承

(二)“施仁政”首先要考虑民众的利益

(三)“施仁政”是对上层等级的限制

(四)人性善思想在等级中的意义

五、法家对等级次序的制度化

(一)等级次序是对人性恶的限制

(二)社会分化是等级产生的原因

(三)等级与制度的关系

第二章  等级思想的历史发展

一、秦汉之际在等级思想上的冲突

(一)秦王朝对等级的肯定

(二)汉初在等级思想上的分歧

(三)等级思想的深入和完善

二、天人合一论与等级思想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来源

(二)天尊地卑,而君臣定矣

(三)天立王以为民也

(四)教化行而习俗美

(五)对天人合一论的诘难

三、玄学中关于等级思想的探讨

(一)名教与自然之争的缘由

(二)名教出于自然

(三)名教即是自然

(四)越名教而任自然

(五)儒道合流

四、佛、儒两家在等级思想上的冲突和融合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儒在等级观上的冲突

(二)唐代时佛、儒在等级观上的冲突

(三)佛教中国化后在等级思想上的表现

第三章  等级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一、理学先驱在等级思想方面的思考

(一)胡瑗与孙复

(二)李觏与司马光

二、理学为等级次序构造的思想体系

(一)周敦颐《太极图说》的等级含义

(二)张载“民胞物与”中的等级思想

三、理学对于等级思想的完善

(一)二程哲学中的等级思想

(二)朱熹对等级思想的完善

四、心学在等级思想上的矛盾性

(一)陆九渊

(二)王阳明

第四章  对等级思想的反思

一、对等级思想的内源性反思

(一)平均主义方式的否定

(二)向往不争的“无君论”

(三)君臣关系合法性的根据

(四)何心隐、李贽的平等观

(五)清朝政权对传统等级思想的改造

(六)王夫之对君臣等级次序的反思

(七)黄宗羲对于限制君权的思考

(八)戴震的实学思考

二、对等级思想的外源性反思

(一)太平天国的平等观

(二)康有为论君臣等级次序

(三)谭嗣同《仁学》的平等精神

(四)章太炎、杨度推崇佛教平等观

(五)梁启超对奴性的揭露

(六)鲁迅论“吃人”的礼教

(七)吴虞“只手打倒孔家店”

(八)陈独秀等人对等级次序的反思

第五章  等级思想的影响与作用

一、等级思想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等级关系的普遍化

(二)文字、文学中的等级思想

(三)物质文化中的等级色彩

(四)社会选拔系统中的等级意识

二、等级次序及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效率与责任

(二)身份与面子

(三)封闭与开放

(四)对等级的理性思考

(五)正确对待等级

(六)平等观的建设

附录:关于等级思想的案例与点评

(一)cctv在香港没有特殊地位

(二)择业上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三)“人际关系”(四则)

(四)官场迎来送往(三则)

(五)等级思想与小学生

(六)等级待遇(四则)

(七)“特事特办”急需画条红线

(八)深入灵魂的等级观念(四则)

参考书目



绪论

    人类自从有了社会活动,也就有了等级,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辞海》,第157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20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由于每个人在社会交互作用中的地位不同,必然存在着差别,等级便体现出这种地位不同的差别。一般意义上的等级是指在社会地位上和法律地位上不平等的社会集团,但本书中的“等级”概念是广义的,既包括上述的含义,也包括在社会中由于分工、个人能力及经历的不同而出现的社会等级差别。

    等级概念与阶级概念不同,阶级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经济和政治地位方面的不同;但是除了经济和政治因素,社会中每个人能力因素的不同也表现在等级差异之中。在阶级没有形成的时候,等级在社会分工管理中就出现了,这是等级的自然属性。

   在阶级出现之后,等级中便增加了社会经济和政治差异的因素。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是指在社会中所处经济地位不同而划分的集团,等级则是包括了社会其他各种差异不同而划分的群体。因此,在同一个阶级中可以存在着不同的等级群体,例如在地主官僚剥削阶级中存在着不同等级的群体,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中也同样存在着不同等级差异的群体。

   等级也不能等同于社会阶层,因为在同一社会阶层中同样存在着不同的等级,对于等级也是不能仅仅从经济上区分的。例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士”可以很贫穷,但是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商”可以很富有,但是从社会地位上却排在最后一位(士、农、工、商)。

    等级也往往容易与官僚体制联系在一起,因为官僚制度通常表现为严格的等级序列。但是,等级不仅仅存在于作为社会正式组织的官僚体制之中,而且也普遍存在于各类非正式社会组织及松散群体中,例如农村社会中家族的辈分、长幼等级。

    关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等级思想研究,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虽然在各种论述中有所涉及,但是没有专门对于等级思想进行的系统研究,大都着眼于从批判的层面论述其为专制制度服务的性质。这样便有了三方面的缺陷:一是缺乏系统性,不能通过中国的社会现实深入研究等级思想的来源及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二是研究角度、方法比较单一,不能结合其他学科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三是对其所持否定的观点居多,往往不能深入研究其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及其积极作用的方面。

    等级以及等级思想本身是中性的,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等级及等级思想,广义的等级是不可能被废除或者被消灭的,所以问题是在于如何使社会等级关系合理化;中国传统社会的等级关系中既有封建因素,也有非封建因素;即使对于消极、落后的封建等级意识部分,也不可能超越社会历史条件去废除或者消灭,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了,社会分化充分成熟的条件下才能很好地解决封建等级意识的问题。否则,简单地反对封建等级意识,往往是重新落入历史传统中的打倒了又重新出现的恶性循环之中。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环境中,是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为主导的,不具备产生西方商业社会竞争方式下的平等意识的条件。等级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社会意识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不仅仅表现在制度方面,还形成了一个哲学或者文化的体系,因而单纯地通过制度的革命或改良也是不能解决等级问题的。本书的宗旨在于从哲学思想的角度揭示等级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以及等级思想在传统哲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在等级思想研究方面,应当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观,用这种观点看待问题,往往容易忽视我国传统社会的长期历史及其深远影响,试图在中国迅速建立起西方式的社会平等观念。二是平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来源于我国社会中长期存在的小农意识,历史已经证明平均主义的思想不等于平等思想,其主张和要求也是不可能得到实现的,并且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本书对于等级思想的论述主要是就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相关论点展开:一、等级次序及等级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二、等级次序与等级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其中包括对等级对立扩大化的限制,如天命限制、道德限制、宗教限制、人性限制。三、对等级的内源性的否定与反思。首先表现为平均主义思想,历史上的平均主义思潮虽然打击了封建等级的特权和垄断,但是也对生产力造成了破坏,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等级的问题。其次表现为对等级思想的创新论述,突出地体现为黄宗羲的“公天下”、张载的“民胞物与”等创新性的表述。四、对等级的外源性的否定与反思。是指在清末鸦片战争之后,一批启蒙思想家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平等观作为武器,否定传统的等级次序和等级思想。五、如何理性地、客观地看待我国传统的等级次序及等级思想。

    在此特别感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杜丽燕所长的帮助;感谢张海潮和刘兆英先生在出版方面的大力支持,以及何谦、梁维岸为本书写作所付出的努力;在这里还要感谢我的哥哥梁北泰,他读书甚多并且见识甚广,在等级思想的探讨方面给予了许多非常难得的启示。


梁劲泰 李碧宪

2009年6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