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来w66-w66利来
利来w66-w66利来 > 学者介绍 > 骨干人才 > 副研究员 > 2009年之前 > 梁劲泰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利来w66

拉萨散记

  

  梁劲泰

  

  (发表于香港《大公报》1985年10月17日至26日)

    

  (之六)雪顿节和藏戏节

  

  藏族的节日是相当多的,既有传统的民族节日,又有大量的宗教节日。雪顿节起源于一种宗教活动,后来又演变为民族节日,并以藏戏会演为主,所以又称为藏戏节。这个节日不仅拉萨有,日喀则也有,不过时间稍晚一些。

  

  按照西藏佛教的清规戒律,夏季有半个月左右是佛教僧人的禁期,藏语叫做“雅日霞西”。在这期间,全藏黄教大小寺庙的喇嘛,一律不准外出活动,要在寺内行“三事”,即长净、夏安居直到解制。据说因为在这时期青草刚长出来,地上昆虫很多,恐怕喇嘛外出踏死小虫,“有伤上天好生之德”。同时寺内还要派人四出巡视,违者即予重罚。

  

  到了藏历六月三十日,便是开禁的日子,喇嘛们纷纷出寺下山,世俗百姓都要准备酸奶进行施舍。在藏语中,“雪”是酸奶,“顿”是“宴”的意思,雪顿节就是吃酸奶的节日,这就是雪顿节的最早来历。

  

  后来雪顿节更受重视,活动内容就逐渐丰富起来,除吃酸奶外,最初以哲蚌寺为活动中心演出藏戏,以后布达拉宫、罗布尔卡也有演出。过去西藏地方政府还要放假五天。今年的雪顿节我曾到哲蚌寺去,只见整个寺的气氛非常隆重,而且十分热闹。人们从四处涌来,随身带着酸奶、酥油茶、青稞酒.上午是晒佛会,可惜我没有赶上。

  

  下午是藏戏演出,场地是在一个殿堂外的大院子裹,四周人们围的水泄不通,世俗百姓和喇嘛们坐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观看演出。藏戏的眼装很漂亮,有些演员还戴着面具,一边在跳舞,一边在唱歌.我对藏戏一窍不通,正是莫名其妙,但看到观众一会儿注目凝视,一会儿拚命鼓掌,一会儿又会意地笑了起来,由此可见他们已经完全被吸引到戏剧情节中去了。

  

  寺院周围又是另一种情景。像逛林卡一样,人们一群群围坐着,喝着青稞酒,吃着带来的食品,大家都在唱歌、跳舞,或者聊天,尽情欢乐玩耍,非常热闹。我注意到好几处的人群中也有喇嘛坐着其中,气氛虽然稍为严肃一些,但大家的表情还是欢快的,好像是谈着什么高兴的事情,这种僧俗同乐的情景大概就是藏佛教所具有的群众基础吧。

  

  (之七)逛林卡与沐浴周

  

  藏族人民是一个非常热爱大自然的民族。每年入夏以后,拉萨到处绿草如茵,树影婆娑,人们三五成群,带上炊具,提上酥油茶和青稞酒,纷纷来到树荫下、草地上或小河边。他们搭上一个帐篷,或者就在四边围上宽布条,便在里面痛快快地玩它一天,甚至三五天。

  

  这就是藏族人的“逛林卡”,拉萨也有人称之为“玩林卡”,在藏语中,“林卡”就是园林的意思。但实际上拉萨的“林卡”,倒不见得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园林,只要有一块草地、一片树荫,一条小溪,就可以称之为“林卡”了。

  

  搭上帐篷后,人们通常就围坐在里面,喝着酥油茶和青稞酒,或者促膝谈心,或者高谈阔论,或者弹起六弦琴,唱着民歌藏戏,跳起了藏舞,也有打克朗球,打扑克,甩骰子的。时髦一点的年青人则喜欢大声开着录音机,一边欣赏流行歌曲,一边扭起了的士高。

  

  当然,藏族人逛林卡,往往同时也兼做一些必要的家务劳动。妇女们把家中的衣服、鞋袜、被单、藏被、卡塾等都拿到河边,一面唱歌,一面尽力洗涮,然后自己也跳入清澈的河水中,痛痛快快地洗个澡.最后便躺在毡垫股的草地上,舒舒服服地边吃边喝,一直到夕阳西下,衣物晒干才回家。

  

  藏族人并不认为专门有一个“沐浴节”,就如同不认为有一个“林卡节”一样,他们认为,只要你愿意,整个夏季随时都可以去逛林卡,也随时可以去沐浴。在拉萨,确实可以看到逛林卡和沐浴是同时进行的,但沐浴的高?o沐浴往往集中在藏历七月上旬的一周间,也可以说这一周就是沐浴周。按照藏族人的传统习惯,七月上旬弃山星(即金星)出现时,说明已入秋了,沐浴活动随之便进入高潮,弃山星隐没,沫浴活动便告结束。藏族人认为这个时期的水有八大优点: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六不臭、七饮不损喉、八喝下不伤腹。这时老人孩子都可以下河沐浴。

  

  在高原的这块土地上,大自然是严酷的,但在夏季也倾撒了它的温暖,藏族人便在这温暖中尽情地去享受、去陶冶性情,此时外界的现代文明似乎与他们毫无关系。“葛天氏之民欤?无怀氏之民欤?”

  

  (之八)藏族人的性格

  

  藏族人性格豪爽,富于乐天思想,不重视钱财,最不喜欢虚伪和做作。你如果要到藏族人家里作客,不论你是从远方前来,还是常来常往的,一脚踏进主人家门,首先端出的是

  一碗酥油茶。主人双手捧上,恭敬地请你喝上一碗,接着彼此寒喧议事。

  

  藏族人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一般是边喝边添,不是一口喝完,但对客人的茶碗总要添满,假如你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你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下去,主人把碗裹的茶斟满后,你就摆着,告辞时再一饮而尽。这样才符合藏族人的习惯。

  

  你如果不喝他们的酥油茶、青稞酒,他们会不高兴的。他们会认为你不够朋友或者瞧不起他。你如果喝了酥油茶、青稞酒,并且同他们一道吃糌粑,吃风干牛肉,那么你马上就会成为他们的好朋友。

  

  藏族人的乐天而且豪放,也充分表现在尽情玩乐方面。他们能歌善舞,确是名不虚传。我在拉萨过藏历年,就曾看见许多人提着青稞酒,边喝边唱,自发地在街上跳起舞来。跑马射箭也是他们爱好的体育活动,他们的马术表演,更是精彩得很。

  

  在西藏人民中间,毛主席至今还有很高的威信,许多藏族人家中现在还挂着毛主席的画像。他们的谈话中,常有“毛主席保证……”这样的口头语。在农牧区群众的心目中,毛主席更具有类似神佛一样的地位。据说大昭寺有一位高僧,他在去世前留下遗言,要求在大昭寺供奉一幅毛主席的画像。

  

  (之九)拉萨的气候与高山反应

  

  西藏高原的空气稀薄,内地的人来到高原后在身体上会产生各不适应的表现,这就是高山反应。第一次来拉萨的人,没有高山反应的人极少,只不过有的人反应大些,有的人小些而已。轻一点的反应是头脑晕眩,引起失眠;重一点的就是胸口闷塞,行动起来脉搏加快,引起气喘,恶心呕吐,全身无力,不想吃饭。最严重的还会引发肺水肿。一般说来,年轻人的高山反应要大些,年龄大的人反应小一些,这可能与年轻人新陈代谢旺盛,耗氧量大有关系。

  

  初来拉萨的人切忌饮酒,因为酒精会刺激心脏,使脉搏加速,令人感到不适.在拉萨,一般也不能吃得太饱,太饱了有时会觉得很难受。如果患了感冒,其症状要比内地重得多,持续的时间也长。

  

  拉萨不愧号称为“日光城”,据统计,每年日照时间在三千小时以上,仅次于终年酷热的非洲撒哈拉大沙漠。近几年拉萨的气候也有些变化,可能是受到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据长期在拉萨生活的人讲,过去这里一年四季都刮风,很少有一天不刮风的,春季尤其厉害,居民的房顶常常要用大石头压上,房顶才不致于被风掀起,可是这几年不同了,今年夏天拉萨的雨水格外多,而且经常出现阴天,更没有出现刮风的天气。

  

  人们都喜欢夏季的拉萨,因为这时气候宜人,十分凉爽。今年夏季有一段时间每晚下一场雨,到了早晨就晴空万里了。这里最高温度仅为二十多度,绝对没有内地那种酷暑炎热、汗流浃背之苦。夏天在拉萨,你不会看见有拿扇子的人。

  

  白天在拉萨外出,虽然当头便是烈日炎炎,但由于气候干燥,蒸发力很强,身上不易出汗,只感到有些热,但一站到阴影下就觉得凉快,时间略长还会感到有些寒意。高原上温差之大,不仅表现在白天黑夜之间,就是在阳光和阴影之间都有明显的温差。

  

  到了拉萨,最先强烈感到的就是干燥,一件衣服晾出去,一会儿就干了。如果水喝得少了,嘴唇就会干得起一层皮并且裂口,此时你只能微笑而不敢大笑了。因此水果在拉萨是宝贝,吃不到新鲜水果就只得吃罐头水果。可能是缺氧的关系,一般人在拉萨吃东西时都觉得没有味道,舌苔似乎麻木了。人们在饭菜中普遍都放辣椒,我们开始还以为这是四川人的特点,后来发现藏族和其他省份的人也有这种习惯,可见在拉萨住的时间长了,口味也会变重的。

  

  (之十)拉萨的市场

  

  住在拉萨,不管有事无事,一般人都喜欢逛市场,特别是围绕大昭寺的八角街?d?d可以说是拉萨市的商业中心。拉萨的国营百货公司过去只有两三家,近来有很大发展,在原来的规模上又增加了几家。各公司的货架上堆满商品,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贫乏。据说有过这样一个笑话,前些年从上海分配来藏工作的一位女大学生,她以为在拉萨很难买到东西,便带了整整一箱牙膏香皂之类的日用品,谁知到拉萨商店一看,到处摆的都是上海货。的确如此,在拉萨甚至可以买到在内地城市中都很难买到的商品。

  

  由于气候关系,拉萨最畅销的是高压锅,尤其是双喜牌的。此外,还有凤凰、永久牌的自行车,蝴蝶、飞人牌的缝纫机,进口的日本彩色电视机,这些紧俏商品在内地很难买到,但在拉萨购买却没有什么困难。这是因为中央对西藏专门实行了“照顾性”的政策。可是,这些紧俏商品在拉萨出售了,很多人是为内地亲友购买的,所以许多商品又倒回内地去了。商业部门为此深感头痛。

  

  逛八角街,这又是另一种风情。你可以看见人们坐在街边的茶馆中聊天(拉萨人称聊天叫“吹牛”),也有人在街边玩着一种用手指弹的“克朗棋”。在自由市场,大块的酥油放在摊上,小伙子高声叫卖,买卖谈成了便抽出腰刀割下一大块,包在羊皮中递给买主。卖古董的小摊往往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尽管语言不通,但双方却用纸条写上阿拉伯数字来讨价还价。傍晚时分,还会遇到成群的姑娘提了塑料桶围着顾客,向他们兜售青青稞酒。

  

  在八角街,不仅可以看见来自西藏各地和内地的藏刀、藏靴、卡垫、氆氇、银碗、酥油桶;还有来自尼泊尔和印度的香、鼻烟、首饰、化桩品、孔雀翎毛等等。即使不买物品,也不看摆摊的东西,只是看看街上的行人就够眼花缭乱了。头上盘着油黑发辫并绑上红穗的小伙子可能来自昌都,穿了雪白的衬衣并别着腰刀的青年大约是山南来的;身上戴满各种首饰的姑娘也许来自后藏,还有穿着民族服装的尼泊尔人和印度人;以及世界各地前来参观的外国游客等等。八角街的风情的确令人难忘。(全文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