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来w66-w66利来
利来w66-w66利来 > 新闻中心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利来w66

  2023年7月12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第三十四期人文精神论坛顺利举行。本次论坛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刘丰研究员作“‘无体之礼’——兼论先秦礼学思想的发展与转向”专题讲座,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蜜林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赵法生研究员两位与谈人共同出席。论坛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孙伟研究员主持,哲学所全体研究人员参与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刘丰研究员从《礼记·孔子闲居》子夏和孔子的一段对话出发,聚焦于“无体之礼”,追溯无体之礼的思想史来源。之前研究不免有将本篇的“三无”追溯至道家或老子,但刘丰指出,这是春秋以来人们对礼的认识的一种自然发展的结果,这种看法与孔子以及儒家的思想是相符的。礼不仅仅是各种仪式、器物,更是抽象的,将礼提升到了天地、阴阳的高度,这种与天地同节的礼乐,也可以称之为无体之礼。其次,无体之礼也标志着儒家理学的重要转折,儒家对礼容的重视程度逐渐减低,汉代的礼学也是以《礼经》学为主,礼容一派逐渐衰微。无体之礼也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了影响。最后,《孔子闲居》一篇当属于子夏学派的作品,子夏的后学在继承儒家礼学的同时,重点将礼从具体的仪节中提升。从思想史尤其是礼学思想史的发展来看,从子夏学派的无体之礼,到子游学派再到荀子,其中的逻辑线索是非常清晰明确的。
  报告结束后,赵法生研究员和任蜜林研究员分别就讲座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评议和补充说明,譬如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五至” “三无”的关系等等,刘丰也对提出的问题作了一一回应,并回答了听众的疑问。
  
  此次论坛内容清晰流畅,视野广大,又条分缕析,呈现了从孔子至于汉代的礼学思想史的变迁,以及如何在具体的文本中体现出来。通过专题的充分讨论与辨析,不仅扩展了哲学研究的方法与视野,而且也加强了不同研究机构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切磋,对科研工作的展开和学术影响力的提升,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