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来w66-w66利来
利来w66-w66利来 > 蓝皮书 > 集刊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利来w66

《中外人文精神研究》论丛(第十五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分设“中西比较哲学”、“中华精气神”以及“西洋精华”三个栏目,聚焦于中西比较哲学、中国哲学与文化传统、西方哲学热点问题及前沿问题而展开。

   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为根本遵循,聚焦中西哲学热点问题,探讨不同文明传统对哲学问题的认识,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比较哲学的含义和境界》一文探讨了比较哲学的三重含义和三层境界,指出“比较是哲学的宿命”,真正的哲学是离不开比较的。比较哲学的第一层境界是来自原初的比较,比如中国哲学中的阴阳道论;第二层境界来自两个已经存在的哲理传统之间的比较;第三层境界就是一种问题式的和命题式的比较。通过第二层和第三层境界,就能上升到第一层的原比较境界,从而产生新的思想,真正能够应对时代的挑战。在具体层面的比较哲学研究中,《形而上学何以实现?——基于亚里士多德灵魂观与荀子心论的比较考察》一文则主要探讨了荀子所提出的“道”的实现方式——“虚壹而静”如何可以为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提供一种可借鉴的途径。

  二、聚焦中西比较哲学领域中的方法论热点问题,推动比较哲学方法论的研究。如《一个比较哲学探究的元方法论框架:论方法论引导原则之适当性条件》一文提出了组成比较哲学元方法论框架的11个必要条件,以构建建设性交锋-交融的比较哲学研究。《劳埃德古代文明比较研究的方法论原则》一文认为劳埃德教授概括出四条基本的跨文明比较研究方法论原则增强了古代文明研究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古代文明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方法论基础。

  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焦中国哲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推动中国哲学研究的原创性思考。如《“性命之辨”与“性伪之辨”——再论孟、荀人性论之争非“人性善恶”之争》一文指出孟、荀人性论之争并非是“人性善恶”之争,而是一场由“人之所以为人者”之命名而引发的名实、概念之争。《荀子人性论及其思想来源》一文认为荀子的人性论丰富而复杂,应被置于历史的传统和现实的语境之中以探讨其思想来源。

  四、基于西方哲学的经典文本,对西方哲学中的重要人物及其思想的研究。如《文明社会中的自然人——卢梭的教育思想研究》一文通过分析卢梭的《爱弥儿》这一著作来探讨卢梭的教育思想,认为卢梭主张教育应该始终遵从人的自然天性来进行,将人教育成为既是一个具有自然情感和良知的自然人,同时又是一个能够承担文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的公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