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来w66-w66利来
利来w66-w66利来 > 本院刊物 > 北京社会科学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利来w66

  【马克思主义研究】

  全球生态治理的资本批判与样态探索…………………………………王向明  段光鹏(4) 

  [摘要]在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生产关系中,人类受永无止境地追求价值增殖的资本驱使而不可遏制地开发自然、驾驭自然,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危机之中。生态危机跨越时空的界限而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和恶化,亟需世界各国通过“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宽广视野,以公平正义、互利共赢的方式来处理和解决。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正是在生态危机全球性蔓延的历史境遇中洞悉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危害、试图超越资本逻辑的统治框架、跨过工业文明设置的生态危机的“陷阱”、实现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中国方案。它致力于重构全球生态利益观、重塑全球生态价值观、重建全球生态责任观,以最终实现利益共享、激发价值认同、彰显责任担当。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全球生态治理;资本逻辑;世界历史

   

  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再集中”机制——以“思政大课”为例…………………………………………………………潘同人(12) 

  [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意识形态工作领域正在形成一种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再集中”机制,疫情期间出现的“思政大课”是这种机制实际运行的典型表征之一。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再集中”机制包含话语引领权、话语建构权、话语传播权和话语普及权等维度的“再集中”,分别由行政力量、专业力量、传媒力量和教育力量所主导,承担着议程设定、话语再造、技术治理和政治动员等功能。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再集中”,意味着不同话语主体言说语境的统一,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与传播的“再中心化”,以及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创新的纵向垂直扩散。今后,应当从优化意识形态治理体系角度健全和完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再集中”机制。

  [关键词]意识形态话语权;“再集中”机制;“思政大课”;意识形态治理

   

  【首都发展研究】

  明清卫河流域砖窑烧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孟祥晓(21)

  [摘要]明初永乐年间,为营建北京城,诏令各地供应所需城砖。卫河流域特殊的环境条件使之成为砖窑建设和城砖来源的重要区域。由于所需砖材数额巨大、体量较重,而利用水路便于转运且相对成本低廉,因此卫河流域的砖窑建设呈沿河分布的空间特点。伴随着窑砖使用从皇家走向民间、州县城墙改土为砖以及治河用砖等用砖需求的扩大,卫河沿岸烧砖业得以快速发展并逐渐兴盛,出现了成片的砖窑群。砖窑业的繁荣不仅使提升城镇防御能力成为可能,亦带动了沿岸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砖窑和陶窑的大量生产需要数量庞大的土和燃料作为支撑,因此砍伐森林植被、破坏田地及山区生态环境的现象愈加严重,对卫河流域乃至华北平原的生态环境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关键词]明清时期;卫河流域;砖窑烧造;生态环境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失业救济研究…………………………………周云瑞  罗平汉(29)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新旧矛盾交织,北京市失业问题较为严重。为解决失业问题,北京市适应经济发展需求与民众就业需求,不断调整失业救济政策,扩大失业救济范围。在具体开展失业救济过程中,北京市通过成立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和劳动就业委员会,建立征收救济基金制度以及运用多种宣传形式,为北京市失业救济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形成了以以工代赈和转业训练方式为主,单纯救济、生产自救、还乡生产等方式为辅的较为完整的救济措施体系。这不仅解决了失业人员的经济困难,稳定了社会秩序,而且增强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和新生人民政权的信任和认同。

  [关键词]新中国;北京市;失业救济;以工代赈

   

  【文史哲学研究】

  论理解《论语》的两种方式——从管仲形象说起………………………邝其立  陈壁生(39)

  [摘要]皇侃和朱子对《论语》中的管仲有着不同的评价。皇侃在“皇帝王霸”的经学脉络中定位管仲,遂以之为白璧微瑕的仁者;朱子则在“王霸之辨”的叙事中,因管仲的内圣之阙而贬斥其人。对管仲的两极化评价,映射出两种理解《论语》的方式:系联于五经的《论语义疏》与四书系统中的《论语集注》。奠基于五经抑或四书,将生成截然不同的《论语》学风貌。譬如,皇侃谓“学”为修习经业,朱子则尤重“学”的修身之维。皇侃以出仕为儒生之志业,朱子则谓之“事为之末”而已。皇侃塑造出介于政、教之间的两可圣人观,朱子则以夫子为粹然人师。《论语》学的“多样性”,恰能彰显出经典诠释的开放性及其绵延的生命力。

  [关键词]管仲;皇侃;朱子;《论语义疏》;《论语集注》

   

  中国地方志事业发展的经验、问题及对策…………………………………………刘玉宏(48)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方志编修事业迅速发展,方志馆、网、库建设加快了地方志事业的转型升级,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今后中国方志事业的快速、高质量发展积累了经验。然而,新方志编修及地方志事业的发展仍面临着认识不足、基础设施薄弱、人才队伍短缺、地域发展失衡、对外传播不足、管理主体不断弱化等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提高历史站位,深刻认识地方志的重要性;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立健全督察督办机制,跟踪方志工作的落实情况;理顺体制机制,扭转方志工作机构不断弱化的局面;加快地方志立法工作,有效解决地域发展的失衡问题;着力推动方志学学科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利用方志资源优势,增进中外友好往来;坚持修志为用,实现方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地方志;方志编修;方志文化;方志馆

   

  数字劳动的内涵界定、双重维度及异化机制……………………………豆莹莹  张文喜(58)

  [摘要]数字劳动既是一种物质劳动又是一种非物质劳动,既是生产性劳动又是非生产性劳动,根本上是一种对象性活动。数字劳动表现为消费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辩证统一,蕴含着娱乐和劳动双重维度。数字劳动双重维度的统一表征了数字劳动本身的分裂和异化,折射出人的本质力量确证和人的个性消解之间的矛盾,数字劳动的娱乐形式和数字资本的剥削实质之间的矛盾。基于互联网企业和用户之间相互承认的深层模式,揭示出数字资本逻辑扩张的异化机制。对数字劳动的阐释和对数字异化的剖析有利于我们深刻把握人们看待生活世界的方式,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数字劳动;数字异化;娱乐;数字资本

   

  【教育法学研究】

  现代大学导学关系失范的逻辑本源与超越之途……………………………………张  (67)

  [摘要]导学关系失范是不同主体间权责界限模糊的结果,尊师传统的道义赋权、学术自由的价值支撑、信守契约的规则要求以及职业权力的外部认同成为导学间权责失衡的现实基础。大学是致力于知识生产和专业发展的教育机构,导学关系的价值原型是专业共同体,从工具理性至上的权力逻辑走向生本价值为先的专业逻辑是建立良性导学关系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导学关系;权力逻辑;专业逻辑;专业共同体

   

  新兴权利的理论证成与线上空间的权利建构………………………………………吴林昊(74) 

  [摘要]现有关于新兴权利的研究通常围绕新兴权利的界定及法律对新兴权利的接纳性展开,并展现出对新兴权利概念的否定与解构。但新兴权利的司法实践表明,是否被法律体系接纳对于新兴权利的成立而言并没有预想的那样重要。当新兴权利被进一步区分而视时,被遗忘权、消费者评价权等线上新兴权利将充分展现出自身的独特性。这些高度依赖于线上空间与网络平台的新兴权利表明,新兴权利可以在生成方式、适用空间、边界划定和运作逻辑等诸多方面与传统权利有所不同,这也重新构成了权利得以“新兴”的原因。

  [关键词]新兴权利;线上空间;网络平台;被遗忘权;消费者评价权

   

  论指导性案例的效力类型——基于对“应当参照”误解的澄清………………………………………………马光泽(85)

  [摘要]在用语上,从“借鉴”到“应当参照”的变化折射出指导性案例的效力经历了走强的过程。“应当参照”在语义逻辑上并不存在矛盾,其中,“应当”意味着适用指导性案例对于法官来说是一种强制性义务,“参照”则意味着指导性案例的效力地位低于法律、法规等高位阶法源。在对误解做出澄清之际,为促使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走向明确化和规范化,需要对指导性案例的效力类型进行清晰的界定。在法律义务的框架下,对效力类型的谱系进行多元化的建构,即将法律义务之效力划分为严格的约束力、宽松的约束力、可被废止的约束力、可被推翻或修正的约束力等四种类型。以此反观指导性案例可以发现,其效力类型并非单一,而是涵盖了前三种。

  [关键词]指导性案例;效力类型;应当参照;约束力;自由裁量权

   

  【经管社会研究】

  移动支付、医疗基础设施与农村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吕光明  刘文慧(95)

  [摘要]得益于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移动支付正逐步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极大提高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便利性。通过匹配省级统计数据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发现:移动支付的使用能够提高农村居民医疗消费水平,但自费部分比重制约了这种提高作用的发挥;移动支付的使用能够显著提升农村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移动支付对农村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在收入和年龄上存在较大异质性,表现出包容效应与排斥效应并存的特点。鉴于此,应加快完善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农村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从而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移动支付;医疗基础设施;农村居民医疗消费;医疗服务满意度

   

  “强信息”形塑农民政治认同的机理、困境与应对……………………张洋阳  叶继红(106)

  [摘要]信息是影响政治认同形成的重要因素,农民政治认同须建立在对政治信息摄入、认可和同意的基础之上。伴随新技术及其应用形态涌现,农村治理正日益从依靠文本、口头传播层面的“弱信息”时代加速进入依靠网络、数字信号传播层面的“强信息”时代。“强信息”深度嵌入农村政治生活后,引发了农民政治认同形成的主体身份、场域环境和信息传播模式转变,形塑了农民单向度的信息传播、接收与思考惯性,衍生出信息“边缘人”“经济人”“休闲人”效应,造成农民的农村公共政治生活冷漠和政治认同弱化。对此,有必要从资源互动、信息增值、技术优化及功能互洽等角度出发,寻求利于农民政治认同提升的方案。

  [关键词]强信息;农民;政治认同;农村治理

   

  社会转型中社会心态的理论内涵、逻辑建构及变迁………………………………侯  (117)

  [摘要]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由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社会类别中的社会共识、各类需求满足与否的感受、社会情绪及社会价值观、社会行为共同构成的一种社会心境状态。社会需求是社会心态的动力基础,社会需求的满足与否通过情绪感染推动民众弥漫性社会情绪的产生,进而通过社会认同和沟通形成社会共识,而社会共识进一步积淀形成更稳定的社会价值观。社会情绪、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又共同影响民众的社会行为,体现了社会心态中社会需求、社会情绪、社会共识、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倾向的逻辑建构。通过对转型期中国社会心态变化的分析,发现社会现实的变化形塑了社会心态的形成机制和动态变迁,而社会心态成为社会治理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关键词]转型期社会;社会心态;理论内涵;逻辑建构

网站地图